關注民生 服務社會 發(fā)掘真相 傳播價值 感謝您瀏覽江蘇蘇訊網(wǎng)。 歡迎投稿:郵箱724922822@qq.com 客服電話: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名校高中生竟出現(xiàn)抑郁傾向?孩子:我媽太恐怖 | 兒童精神科初探

2023-11-10 10:26 來源: 編輯:騰訊網(wǎng) 瀏覽量:0

“其實每學期開學,兒童精神科門診爆滿的現(xiàn)象都是有的,但今年由于多方報道,大眾尤其重視。”

清華大學玉泉醫(yī)院精神科的申醫(yī)生解答了為何今年秋冬兒童精神科門診忙碌異常,兒童病房一床難求的現(xiàn)象。在很多臨床醫(yī)生眼中,孩子們、青少年們的精神健康問題并不是今年突然爆發(fā),而是由來已久。

互聯(lián)網(wǎng)上我們看到很多家長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擔憂不已,自媒體紛紛炒作“高敏感孩子”、“原生家庭之罪”概念,更讓很多家長陷入給孩子貼標簽的循環(huán)。

其實,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并不是單一的學業(yè)壓力、家長性格、或者人際關系原因造成的后果,而是跟我們整個社會的焦慮狀態(tài)有關。

一、每到開學季精神科就爆滿,發(fā)現(xiàn)孩子狀態(tài)異常應該立即就診嗎?

【問】精神科(尤其是兒童精神科)為何在秋季開學時爆滿?每年開學季都有這個現(xiàn)象嗎?

申晨煜(清華大學玉泉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科主治醫(yī)生):每年開學都有這一現(xiàn)象,只是現(xiàn)在媒體更關注這一話題,從而進行更多報道。

精神科爆滿的原因有兩種可能:

第一,本身精神科從業(yè)人數(shù)較少,我國每十萬人平均精神科醫(yī)生數(shù)目在全球排名較后,兒童精神科醫(yī)生比大熊貓還稀有。

我在北大六院時對一位主任印象深刻,他經(jīng)??丛\到夜里一兩點,給所有慕名而來的家庭加號,腳骨折了還堅持出門診。但者也從側面反映了醫(yī)務人員供給側跟不上需求,這樣的付出其實是不可持續(xù)的狀態(tài)。

第二,時代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我們會發(fā)現(xiàn)近十年以來每年都有很多關于孩子厭學、抑郁、軀體化的報道。

編者注:軀體化指因情緒問題產(chǎn)生軀體癥狀而又缺乏相應軀體疾病證據(jù)的情況,常見于抑郁、焦慮、疑病等精神障礙。

我們八零后小時候出去玩可以去河里撈魚、找個土堆掏洞,在自然的環(huán)境里敞開玩,但現(xiàn)在的孩子受限制很多,必須有家長跟著,要么游樂園要么商場要么補習班,和自然接觸的機會不多,甚至課間十分鐘都被限制在教室學習。

【問】臨床上哪些年齡段是就診高峰區(qū)間?

申晨煜:最小的患者有6歲的,大點的到17-18歲。12~16歲的最常見。

問題主要集中在厭學上,一般是老師反映孩子在學校效率低、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因為孩子厭學而先出現(xiàn)了焦慮情緒,然后帶孩子就診。

很多家長目的是通過治療讓孩子回到學校,恢復所謂的社會功能,而不是關注孩子到底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我們一般會以12歲作為分界線,進行疾病譜系區(qū)分。

【問】有一些自媒體建議家長不要輕易帶孩子去精神科就診,就診可能會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有問題,對此有什么建議?

申晨煜:這種現(xiàn)象源于社會對精神疾病的“病恥感”。當被確診為抑郁、焦慮,很多成年人都會產(chǎn)生“我不如別人”“我正常的交友戀愛工作都會受影響”的疑慮,所以這是對精神科疾病認識不足帶來的恐懼、害怕等全社會視角問題。

如果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孩子在認知等方面有問題,比如前言不搭后語、說一些不存在的事情;或者情緒波動不正常,比如過于低沉或波動幅度過高;或者行為異常,比如小動作增多、破壞規(guī)則等,都建議第一時間到精神科就診。

從業(yè)者從保護孩子角度出發(fā),并不會下定義或貼標簽,而是下一個狀態(tài)學判斷,避免給患者帶來壓力,同時也不會影響后續(xù)就診。

目前我國精神科診療過程和藥物使用比十年前更規(guī)范科學,雖然很多精神科藥物沒有兒童適應癥,但美國FDA還是有一些藥物標明了6~12或12~18歲可用。

所以大家不必恐懼精神科,不然不加干預的疾病反而可能持續(xù)干擾孩子社會功能,引發(fā)系列連鎖反應。

很多家長上網(wǎng)查不僅查不到準確信息,反而可能通過匆忙做量表就給自己貼上“重度抑郁”的標簽。精神科醫(yī)生并不靠量表診斷,而是只將其作為輔助,更多通過經(jīng)驗來通過言語溝通、結構化訪談從認知、情緒、意志、行為、一般狀態(tài)等不同維度來判斷孩子狀態(tài)。

二、不建議給孩子貼上“高敏感”標簽

【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心理特點是怎樣的?他們容易遇到哪些心理問題?

張昕(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人的一生都在發(fā)展。發(fā)展過程中,不同階段必然面臨不同的“發(fā)展中的任務”,這樣才能保證人格或行為上健康有序的成長。

畢生發(fā)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了“社會心理發(fā)展的八階段理論”,該理論中提到的學齡期和青春期這兩個階段是和今天的主題對應的:

學齡期孩子們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應對勤奮與自卑這一對矛盾。

孩子通過自身努力勤奮來解決碰到的問題,從而獲得一種叫作“能力”的品質,給他們帶來很大的信心。

但相反,一旦他們沒有辦法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就可能有自卑感,這種自卑感積累多了對未來人格發(fā)展不利。

青春期的重要任務則是回答“我是誰”的問題。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社會對自己的評價以及自我評價是否一致,一致則可能獲得“自我同一性”,對未來學業(yè)和工作的探索都非常有利。

若自我同一性混亂,不知道“我是誰”,就更可能渾渾噩噩、隨大流。

當然,某個年齡段的任務不是只在這個年齡產(chǎn)生影響,如果沒有完成好,問題會積累到之后的人生階段。

當我們把語境放置在青少年焦慮中,就更容易理解了。

現(xiàn)在學業(yè)壓力增大,老師家長要求越來越高,三年級就要過某個英語等級,學齡期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太能體會到通過自己努力來解決問題的快樂,而是更多感受到自卑,這種自卑最終會演化為各種心理問題,比如焦慮、厭學、抑郁等。

而青春期的中學生完全鉆在書本里,很多考生或許根本沒想過自己未來可以干什么,認為考上大學之后才需要思考這些問題,但到了大學就想著怎么實習找工作,沒有充足時間進行自我規(guī)劃。

【問】我們??吹胶芏嘧悦襟w提出“高敏感孩子”的概念,在心理學上有高敏感人群的說法嗎?這樣的孩子是不是更容易患心理疾病?

張昕:我不太認同將高敏感的標簽直接安在孩子身上,確實有些孩子有這樣的特質,但這是個體特征,將其與心理問題掛鉤本身就沒道理,這同樣是一種貼標簽行為。

這些博主有可能是在販賣概念,但建議大家找到概念背后的心理根源,孩子情緒感受強,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并好好愛護,這就夠了。

申晨煜:我也不建議大家看到高敏感就覺得自家孩子確實挺敏感的。

在精神科的癥狀學歷沒有高敏感這個詞,它和拖延癥一樣并不算精神科癥狀;在心理學上確實也有高敏感性人群或人格特質的說法,同樣需要有符合標準的狀態(tài)和持續(xù)時長,才能由專業(yè)人士下判斷。

高敏感人格有積極影響,很多從事創(chuàng)作表達工作的人群都可能有高敏感素質,比如畫家、詞曲作者、導演等,他們需要對生活細節(jié)有非常敏銳的嗅覺。但同樣也有負面影響,可能會陷入一種內心的自我比較(或者說內耗)中,擔心某件事做不好別人會有負面評價。

所以某種程度上,高敏感性特質既是天賦,同時也需要承擔相應代價。

三、學業(yè)壓力,青少年精神問題的“表面元兇”

【問】家長普遍認為學業(yè)壓力導致孩子心理健康受損,家長應該怎樣評估孩子承受的學習強度是否合適?

張昕:第一,看孩子每天正常速度做作業(yè)做到幾點,有的二三年級的孩子每天回家從下午五點多一直寫到晚上十二點,這肯定是過大的壓力。

第二,直接和孩子聊對作業(yè)的感受,他們小時候還是會說實話的,比如覺得作業(yè)太多做不完等。

第三,觀察孩子表現(xiàn),學業(yè)壓力過大可能會外化到行為上,比如面部抽動、不自覺的小動作等。這三點都有助于家長了解孩子實際心理狀態(tài)。

孩子多大學習強度合適?可以孩子注意力可維持時間為標準。幼兒園的孩子注意力維持時間最多20分鐘,如果一直讓他們學習,那一定會開小差。大一些的孩子注意力持續(xù)集中的時間也在40分鐘左右。

家長需要給孩子提供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的學習方案,所有時間都學習肯定容易導致情緒問題。

【問】過大學業(yè)壓力會帶來哪些心理問題?影響因素只有學業(yè)嗎?

申晨煜:北京不乏“名校高中生”,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在名校就讀的高中生,初中成績非常好,但上高中后明顯出現(xiàn)抑郁狀態(tài)。

我詢問他時,他不可避免地讓自己陷入比較狀態(tài),與所謂“更好”的同學進行比較,經(jīng)常思考“他能做到我為什么不能?”

他的母親是清北畢業(yè)的金融行業(yè)從業(yè)者,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在家陪伴孩子上,孩子對此感受到的不是來自母親的關愛,而是母親放棄工作來關注他的學習生活,兼任司機、保姆、保鏢等系列角色,導致他認為學習不好就對不起她。

情緒是一種信號,警告人們及時調整行為。正如我們不能把紅綠燈拆掉然后繼續(xù)危險駕駛,這樣百分百會出事。有一句對很多家長來說比較刺耳的話,“看心理醫(yī)生的孩子往往是家里病得最輕的”。

孩子出現(xiàn)問題,往往提示家庭互動模式出現(xiàn)問題。要思考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如何,家長是否有個人獨立興趣愛好和工作,并合理投入時間精力關注孩子,家人們共同進步,而不是放棄事業(yè)全身心緊盯孩子。

【問】孩子如果真的出現(xiàn)了厭學等情緒問題,可以被治愈嗎?家長能做什么?

申晨煜:雖然家長著急,但與孩子相處溝通時不能著急。

首先,可以想辦法探索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問題,在學校里發(fā)生了什么導致厭學,是疾病(比如多動癥等)還是別的。

第二,避免和孩子講他們自己都明白的大道理。這會兒孩子大概率聽不進去,他們比家長更清楚怎么做才能回到學校,強調大道理可能適得其反。

第三,家長要學會等待,并給孩子傳遞一個信號,就是作為家長我們并不會置你的情緒于不顧、要求你非去學校不可,但我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這樣孩子能看到,父母雖然也壓力很大,但也在不斷努力、不斷處理人際關系,自己也可以學習和效仿,更有可能愿意回學校。

最不可取的就是父母直接放棄工作在家盯著孩子,孩子什么時候上學他們就什么時候工作,這樣反而可能跟孩子一起被捆綁在家里。

四、一個生病的孩子背后,是整個社會的焦慮

【問】對孩子身心健康來說,怎樣的原生家庭氛圍更理想?

張昕:要注意給孩子提供足夠安全感。

第一,探索是孩子獲得自我同一性相關成長的重要途經(jīng),孩子感受到安全后會更愿意做各種探索嘗試。知道家是他們的避風港,父母能提供足夠的愛、支持和關懷,即便探索過程中失敗了也依舊能回到家庭中。

第二,安全感意味著父母很多行為是“可預測”的。人的焦慮來自對未來的不可知,孩子的焦慮可能來自家長的喜怒無常,情緒波動大的家長可能會讓孩子畏畏縮縮不敢表達,和家長關系僵化,甚至青春期之后矛盾叢生。

申晨煜:心理治療中的人本主義流派提出一個概念叫“不計回報的愛”。

我愛我的孩子,只是因為ta是我的孩子,而不是ta有好成績我才愛。我們需要在孩子幼年時提供足夠的保護和支撐,這樣ta才有勇氣他探索和嘗試,知道自己的情緒邊界、人際邊界和能力邊界在哪里。

如果孩子被綁定在有價值的愛上,成年后即便成績非常好,表現(xiàn)出來也不夠自信。面對工作、婚戀的選擇害怕失敗,沒有一種“哪怕結果不好也允許嘗試”的狀態(tài)。

這里我還想重點強調一下“父親角色”。

一些父親非常嚴厲,認為兒子不能嬌生慣養(yǎng),習慣性的“打壓”孩子,導致孩子一談到父親就背負較大精神壓力。很多男孩需要在一個階段在心理或認知水平上超越父親,這樣的孩子即便成年后有很大成就,仍會認為自己在父親眼里是無能的孩子。

【問】家長如何梳理個人情緒,避免與孩子相處中由于自己情緒不好而干擾孩子?

張昕:有的家長考慮孩子未來的最壞可能性,這其實是對后果的災難化思維。這樣的家長需要先調整個人認知,比如擔心自己的孩子成不了考上高中的50%,那可以想想之后人口出生率很低,未來自己孩子上學時可能高中入學率已經(jīng)達到100%了,大學也沒那么難考了,這樣可以一定程度緩解焦慮。

在情緒調節(jié)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注意力拉回來,活在當下。不要想過去哪件事我做得不對、未來哪件事可能怎么樣,而是將事當作事來處理,不要為其賦予過多意義和價值。孩子上學學知識和ta未來可能達到的結果之間,或許并沒有家長想得那么大關系。

申晨煜:很多焦慮是社會傳遞給學校和家長,再傳遞給孩子的,大家都在馬不停蹄往前趕,“一步錯步步錯,必須每一個點都踩對,否則就會被淘汰”。這種情況下危機感和焦慮自然就會產(chǎn)生。

很多治療師都講過一句話,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里最重要的。家長有一方比較焦慮,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伴侶傾訴。

不要跟孩子較勁,也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不要天天說“你怎么不寫作業(yè)?”“你成績?yōu)槭裁催@么差?”

家長自己也有工作和家庭的壓力,該怎么緩解?

第一,每個人都要有事情做,有自己的工作和興趣愛好,獲得滿足感,比如冥想、正念、有氧運動等,能很好平衡我們對未來不可知的擔憂狀態(tài)。

第二,調節(jié)認知,焦慮并非不可調整,整個社會都焦慮,它是非常普遍的狀態(tài),我們更多地需要調整到可以和焦慮共存的狀態(tài),焦慮水平反而沒那么高。

江蘇蘇訊網(wǎng)客服:025-86163400
【責任編輯:陸超】

江蘇蘇訊網(wǎng)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本網(wǎng)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lián)系郵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