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蘇州 吃了這碗蘇式頭湯面
來蘇州 吃了這碗蘇式頭湯面
一說起吃面這件事,許多老蘇州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去哪家面館,吃哪碗面,配什么澆頭……光這么一個話題就可以頭頭是道說上個把鐘頭。蘇州城中的面館數(shù)不勝數(shù),而每個人都有自己心儀的那幾家,時間久了,這些面館就自然而然成了日常生活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蘇州面館雖多,但說起奧灶面,大家總能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響亮的名字——胥城。胥城大廈是蘇州的一家四星級酒店,但這里最出名美食卻是一碗來自昆山的奧灶面。
胥城奧灶面,自1992年從昆山引進(jìn)以來,已在蘇州火了27年,早已成為蘇州面食中一塊響當(dāng)當(dāng)?shù)慕鹱终信?,更是許多游客來蘇旅游必打卡的美食之一。
寬敞的面館大廳里,每日食客絡(luò)繹不絕,一天能賣出1000多碗面。據(jù)說許多明星大腕來蘇州拍戲演出,都會專程來胥城,打卡這一碗非一般的奧灶面。吃過的人,對這碗面念念不忘。而沒吃過的人,總會發(fā)出這樣一個“靈魂拷問”:這碗面,究竟憑什么這么火?
憑何而火?
憑一碗好湯
蘇州人常說:唱戲靠腔,吃面靠湯。面湯素來是食客們對于一碗面好與壞最基本的判別。胥城奧灶面功力之高,都在這一口湯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胥城奧灶面的湯,分白湯和紅湯兩種。胥城大廚介紹說:“白湯和紅湯,都是每天熬煮9小時制成的,白湯吊鮮度,而紅湯則是吊濃度和香度。”
白湯吊湯的食材有老鴨、老雞各15斤、大江雞殼40斤、豬筒骨20斤,以及蔥、姜、紅棗等配料,約百斤食材才能吊出一鍋300斤的湯,胥城奧灶面的湯之所以好喝,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舍得放料,且真材實料。
百斤食材出水洗凈后,和蔥、姜、紅棗等配料一起放入冷水鍋里煮開,然后加入料酒,改文火煮9小時,每天從凌晨一直煮到食客陸續(xù)到店,從清水一直煮至香氣濃郁,沁人心脾,一鍋好湯才算吊成。
至于紅湯,吊湯的食材包括了20斤豬筒骨、30斤肉皮、20斤草魚頭及魚尾、3斤螺螄、8斤鱔骨,外加蔥、姜、紅棗和一包250克奧灶香料包。
大廚解釋說,這一包香料包就是紅湯“吊香度”的秘訣所在,包含了八角、草果、辛夷花、細(xì)辛、沉香、白扣等14味香料,不同的香料有不同的作用,按不同的比例搭配在一起,才有了這獨一無二的奧灶香。
紅湯的吊湯同樣需要多種食材下鍋后熬煮9小時。而與白湯不同的是,紅湯原湯鍋里需每天留下三分之一的老湯給第二天,新老湯不斷更迭、不斷延續(xù),才有了如此渾厚濃郁的紅湯原湯。
吊好了紅湯原湯之后,這原湯還不能直接用作面湯,還需過濾后,與白湯原湯按照1:1的比例混合,才能成為奧灶面的紅湯湯底。
聽大廚介紹到這里,不得不感嘆,這一碗看似平平無奇的面湯,原來有這么多的講究,需要耗費這么多的食材和精力才能吊成。之前總聽人說“一碗好湯,是奧灶面的第一要義”,此刻終于明白,所言不虛。
憑何而火?
憑定制好面
一碗奧灶面,面條的口感好不好,挑剔的食客們吃一口便知道。
胥城奧灶面所用的龍須面是特別定制的,直徑僅1.25毫米,比市面上大多數(shù)的蘇式面都要細(xì)一些。面條的生產(chǎn)過程中,要經(jīng)過足足六次壓面,這樣做出的龍須面,才能爽滑且筋道。
標(biāo)準(zhǔn)硬度的面條,是下鍋后煮30秒撈起。只見下面師傅把一縷縷游弋在水中的面條快速撈入爪籬中,然后利索地顛動爪籬,將面條卷成整齊的“鯽魚背”,放入盛好了湯的面碗中。
蘇州人吃面,講究趕早去吃一碗頭湯面。頭湯面,即面館一早剛開門,用換上的清水所煮的第一批面條。
而在胥城廚房的煮面鍋前,一柱清水不斷流動,實時換新,煮出的每一碗面,都如頭湯面那樣,擁有最好的口感。
蘇州人常說,有一種幸福叫“今朝吃了一碗蘇式頭湯面”。無論你住得多遠(yuǎn),起得多晚,隨時到胥城都能吃上一碗頭湯面,對于愛吃面的人來說,真是莫大的幸福了。
憑何而火?
憑五種澆頭
胥城奧灶面的澆頭:蝦仁、爆鱔、燜肉、熏魚,數(shù)量上雖不算多,但每一款都是蘇式面澆頭的經(jīng)典。
蝦仁是手剝的新鮮河蝦仁,個頭偏大,用清炒的方式鎖住河蝦的原汁原味。
爆鱔是用每天現(xiàn)劃的鱔絲油炸而成的,油炸后再放入秘制的鹵水里回軟,吃起來爽脆可口,非常入味。
燜肉是最受蘇州人歡迎的面澆頭之一,物美價廉,一大塊吃下去,很有滿足感。胥城的燜肉,選用的是豬的肋條五花肉,在鍋里燜制4小時,冷卻后再壓制成型。燜肉有肥有肉,有的還帶脆骨,看起來非常誘人。
熏魚,在有些面館里也被稱作“爆魚”。胥城每天采購新鮮的草魚,魚頭、魚尾用來吊湯,而魚身則是開片制成熏魚。炸好的蘇式熏魚呈金黃色,浸入熏魚鹵中吸飽鹵汁,就成了一塊塊棕褐色的熏魚了。
大廚介紹說,吃奧灶面,什么湯配什么澆頭,其實也有講究。白湯面,配蝦仁或鹵鴨,是夏季清爽的吃法。而紅湯面,則與爆鱔、燜肉、熏魚更相配。當(dāng)然,食客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愛好,任意選擇單澆、雙澆甚至多澆。
江蘇蘇訊網(wǎng)版權(quán)及免責(zé)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 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本網(wǎng)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lián)系郵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