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 服務社會 發(fā)掘真相 傳播價值 感謝您瀏覽江蘇蘇訊網。 歡迎投稿:郵箱724922822@qq.com 客服電話: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南藝傳媒學院:數字藝術空間里的“72變”

2022-06-08 17:16 來源: 編輯:江南時報網 瀏覽量:0

南藝傳媒學院:數字藝術空間里的“72變”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元宇宙畢業(yè)展啟動,329名畢業(yè)生、185件(部)作品,共同關注疫情與生命、個人與社會、多元與跨界,開幕式、學術講座、論文答辯等一系列活動,都在“元展廳”中有序開展。在疫情影響下,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克服了種種困難,交出了一份優(yōu)異的畢業(yè)答卷。

南藝傳媒學院以“媒介”和“藝術”為兩大特色,強調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跨專業(yè)聯合、實踐為用的教學特色,設有動畫、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藝術、錄音、攝影、廣告學、影視攝影與制作7個本科專業(yè)。其中,動畫、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藝術為國家級一流專業(yè)建設點。

今年的元宇宙畢業(yè)展作品共涵蓋學院6個專業(yè),這是傳媒學院基于數字藝術時代探索下的一個全新嘗試,運用數字手段讓每一位觀展者都能沉浸式暢游虛擬藝術世界。“希望我們的作品能通過線上,在更廣闊的空間與更多觀眾交流。”南藝傳媒學院院長王方教授表示。

影制《親愛的人》

搭建元宇宙藝術空間

實現在線、在場多維互動

近幾年,在疫情影響下,很多室內場館都采取了線上觀展的模式,云展覽模式雖然達到了可以隨時隨地觀展的目的,卻也有一定弊端。“虛擬云展館只能實現個人觀展,無法實現觀眾間的互動。我們今年嘗試了元宇宙展覽這個做法,打造了一個可以讓觀眾交流互動的‘元展館’。在這個空間里,策展者、布展者、參觀者可以共同觀展、對話、合影、互動等,把個人‘在線’和集體‘在場’有機融合在一起,實現了云觀展形態(tài)下的社交性。”南藝傳媒學院副院長盛瑨教授告訴記者。

南藝傳媒學院在今年1月與萬生華態(tài)公司共同成立了“元宇宙未來藝術研究所”,即將與南京郵電大學合作共建“元宇宙藝術與設計研究院”,針對數字展演、虛擬創(chuàng)作、XR實驗等課題展開研究。“元宇宙觀念的興起核心在于技術革命,是人類生活從現實空間向數字空間遷徙的過程,這是一個宏大的問題,而藝術只是其中一個分支。從當前的狀況來看,元宇宙激發(fā)了人們對智能化生活更多的期待,技術發(fā)揮出主導性作用,這也必將喚醒人類對自身全新的思考和再認知,而新的美學體系和倫理關系建立還需要時間。”南藝傳媒學院副院長薛峰教授說。

元展館熱度不斷

沉浸式社交花絮多

元宇宙展廳在全國高校展覽中并不多見,傳媒學院在今年畢業(yè)季的這一大嘗試引來了全國各地高校的爭相觀摩。

從建模、布展、拍攝到講解、安保、控場等一系列元宇宙秩序的設定,以及在“元展館”里舉辦開幕啟動儀式、系列展覽、系列講座等,這種在虛擬空間中的基礎裝修、社交玩法設定、內容轉換、處理等工作均是由傳媒學院的師生們自主完成的。這樣的呈現手段對他們來說也是初次嘗試,在不斷摸索和突破的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有意思的小插曲。例如在“元展館”里舉辦開幕式或講座時,有的觀展者會不小心跑上臺去,這時候就需要現場管理員的及時處理。簡而言之,在現實場館里會出現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在“元展館”里同樣會出現。這也需要元宇宙空間里的每一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身份,各司其職。

“我們也在不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在‘元展廳’里舉辦講座時就遇到了同一時間段人數達到上限,導致來上課的主講嘉賓本人都無法進入場館的問題。我們迅速開通了單獨供主講嘉賓進出的綠色通道,以保證講座的正常開展。相信經過不斷調整,這個空間的打造也會越來越完善。”盛瑨說。

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元展館

遁入數字藝術空間

人人都是“孫悟空”

據了解,元宇宙空間里的結構關系對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地、人”的概念,元宇宙空間中的人對應的是現實生活中的自然人,元宇宙網絡空間對應天,元宇宙物質世界則對應地。

“現實生活中的自然人是無法分身的,但在元宇宙的空間里,每個人都可以化身成各種各樣的角色,同時參與到不同的場所中進行社交活動,就像孫悟空一樣,可以72變。”盛瑨解釋了元宇宙空間的優(yōu)勢。

在他看來,AI、VR、大數據等數字科技引領時代發(fā)展,如果真的有一天,通過數字科技手段搭建的元宇宙時代來臨,那么在那樣的空間環(huán)境中,人人都可以變成“孫悟空”,一個跟頭翻過一座城,實現一場跨區(qū)域、跨時空的藝術交流,而藝術的形態(tài),也會和孫悟空一樣,有著360度全方位的變換和展現。

“傳統(tǒng)藝術的審美、價值觀內核在數字化生態(tài)中將會以全新的方式被保存和延續(xù),而其形態(tài)的發(fā)展和延續(xù)也必將因數字化的介入而產生新的轉向和異化——這也是繼承的一種。尤其是在現代生活數字化的背景下,傳統(tǒng)藝術向數字藝術的轉換也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薛峰說。

盛瑨也認為:“任何形式的數字藝術都是來源于傳統(tǒng)藝術的,傳統(tǒng)藝術是數字藝術的參照物,而傳統(tǒng)藝術也越來越需要通過數字藝術手段來迭代傳播,他們一定是相輔相成、同步并行的。”

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對傳媒學院來說,未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會是什么樣的形態(tài),這也將是一個新的課題。

原文地址:https://www.jntimes.cn/zdzx/202206/t20220607_7573231.shtml
江蘇蘇訊網客服:025-86163400
【責任編輯:陸超】

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本網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系郵箱:724922822@qq.com。

圖片新聞
熱點資訊
熱點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