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社恐”困境 從回避到面對
據媒體報道的《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顯示,我國獨居青年超2000萬,按理來說,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在社交方式日益增多,社交工具五花八五的今天,年輕人出現的應該是社交過度活躍的現象,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著社交工具的“升級”,當代年輕人卻出現“社交降級”現象。
據光明日報報道,其在“青年說”上發(fā)起的網上調查顯示,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中,僅有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承認自己存在回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該組數據表明,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生活的同時,他們也越來越沉溺于依靠以互聯網為媒介架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的世界里越陷越深,在網絡上,不管陌生與否都能聊的熱火朝天,在現實中,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只要是在自己不熟悉的場合,特別是公共場合,就會讓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人一多時發(fā)言就會磕磕盼盼,在臺上的動作也開始變得扭扭捏捏,即使是默不作聲,也難免手腳無措,恨不得身邊的人或自己瞬間消失才好??梢哉f“社交恐懼”在當下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且非常受關注的心理問題。
很多人都會疑惑,他們不是沒有社交行為,只是把更多的社交行為放在了線上而已,為什么還會把他們劃分為社交恐懼人群呢?心理學家表示,年輕人熱愛的這種依靠網絡維持的社交模式,非但不能減輕“社恐”的焦慮,反而會讓他們更加的沉浸其中。“社恐”群體的癥狀就和傳播學中的“信息繭房”這個概念相似,在網絡環(huán)境里,他們能夠尋找到自己的舒適空間,并且習慣于把自己桎梏在這個空間活動,一旦走出或者打破這個舒適空間,他們就會以各種理由回避社交行為的發(fā)生。因而這些看似與他人存在社交行為的人,其本質是活在自己的空間里。
打破社恐困境,從回避到面對。想要讓“社恐”人群主動改變社交態(tài)度,從回避到面對,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措施的。首先,一定要讓“社恐”人群認識到回避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遇到問題只有努力去解決方是長久之策。其次,要讓“社恐”人群對于自我有個正確的認知,畢竟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只有勇于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內心才會愈發(fā)強大。(南京市棲霞區(qū)棲霞街道新合村 薛桃)
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本網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系郵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