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 服務社會 發(fā)掘真相 傳播價值 感謝您瀏覽江蘇蘇訊網。 歡迎投稿:郵箱724922822@qq.com 客服電話: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傳承方言是件很“潮”的事,你還會說家鄉(xiāng)話嗎?

2025-04-03 08:50 來源: 中國江蘇網 編輯:玖柒六 瀏覽量:0

在多種因素影響下,許多地方方言以驚人的速度消逝。為保護方言,江蘇多地利用數字浪潮喚醒“鄉(xiāng)音”留住鄉(xiāng)愁——如皋推出“方言文化沉浸課程”,以童謠喚醒孩子們血脈里的“鄉(xiāng)情”;無錫推出會說無錫話的“AI助手”;蘇州除推出“吳語數字主播”外,還利用AI技術促進吳方言在文旅、健康、社區(qū)等多場景復蘇……

“方言凋零的背后,是地方文化傳承的危機,更是鄉(xiāng)愁無處安放的隱憂?!睘椴蛔屚{變成“博物館展品”,如皋志頤小學教師張曉琴嘗試在抖音等平臺進行“方言文化沉浸課程”試驗,錄制“普通話”與“如皋方言”的“雙語教學”視頻。

從《炒蠶豆》到《一二三四五》,再到一首首“新方言童謠”,這些從日常如皋話里吸取靈感的視頻播放量都突破了30萬次。張曉琴發(fā)起的抖音“如皋話大比拼”,更喚起不少如皋籍海外游子的鄉(xiāng)愁。她表示,自己不僅是在教方言,更是在播種文化認同的種子,喚醒如皋人記憶深處的文化密碼?!皩W好普通話,讓我們可以走遍天下;說好家鄉(xiāng)話,讓我們不忘自己的來處。”

“躡手躡腳地我走了,就像我神不知鬼不覺輕輕地來……”78歲的南京方言發(fā)音人陳宗霞去年在南京師范大學的課堂上,以一曲南京話版的詩歌朗誦《再別康橋》在網絡走紅出圈。推廣南京方言11年的她今年轉戰(zhàn)線上,通過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傳播南京方言。

3月底,剛剛完成“南京方言說鼓樓老字號”拍攝,陳宗霞又準備了“老南京土話的趣味發(fā)音”“南京人常用的歇后語”“南京人的習俗”“老南京代表性的兒歌”等17個主題視頻,多角度解讀南京的方言文化。在進學校進社區(qū)的過程中,陳宗霞發(fā)現,年輕人對方言是有感情的,只是了解不足。她希望借助網絡力量,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南京方言。

年輕人的挖掘改造,也為方言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抖音上,《東北話VS無錫話,張偉直接被秒殺》的視頻片段引來70多萬網友互動,“@宜興川哥哥”堅持用方言拍搞笑配音視頻,獲贊400多萬;專做無錫話教學的“@說說無錫話”,收到了來自江西、湖南、吉林等全國多地的網民留言。

方言的生命力在于日常使用,通過數字技術,吳方言進入越來越多的生活場景。

2024年9月,AI公益短片《姑蘇瑣記·花凝瑞靄》上線,視頻以明朝末年的蘇州為背景,以AI蘇州方言配音,呈現300多年前的婚俗畫卷。蘇州電視臺推出吳語人工智能主播,用吳方言播報新聞。在蘇州博物館,游客可以使用“我AI說方言”微信小程序,聆聽蘇州話講解文物歷史。在無錫經開區(qū)政務服務中心,“AI政務服務助手”將搭載“無錫話”功能,為本地老年人提供服務。

科大訊飛(蘇州)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jiān)于馥源告訴記者,蘇州訊飛于2018年開啟蘇州方言保護計劃,同年上線訊飛輸入法蘇州方言識別功能,讓網友在打字時實現“方言自由”。如今,科大訊飛的AI說出的蘇州話,已經有了吳儂軟語的味道,甚至可以直接作為短劇的念白。“蘇州方言傳承的不僅是來自遠古的聲調,更重要的是其音節(jié)中保存下來的吳文化?!庇陴ピ凑f,讓AI講蘇州方言僅僅是方言保護計劃的開端,更重要的是,讓AI賦能蘇州方言,使其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喚醒蘇州人身體中沉睡的吳文化基因。

記者從蘇州市委宣傳部獲悉,2023年,蘇州啟動“江南音 世界聽”蘇州方言數字化建設項目,通過吳方言語料數據采集和處理,逐步建成吳方言數據庫、吳方言數字化標準體系。計劃到2025年底,完成約200人/1000小時的蘇州方言聲紋采集、標注、合成、識別等工作。接下來,吳方言AI還將滲透到教育、文旅、大健康、數字家庭等應用場景。比如,打造可視、可聽、可學的吳語旅游空間,讓游客枕水聽吳語,一夢入江南;改造適老化智能設備,令吳語和普通話無縫轉化,滿足老人情感陪護需求。

數字化讓以方言為基礎的非遺潮起來

方言是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以方言為基礎的非遺也通過數字化手段煥發(fā)新生。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歌生動記錄了江南下層人民的生活史,被稱為吳語文化的“活化石”。白茆山歌的蘇州市級傳承人鄒纓透露,目前白茆山歌的傳承人平均年齡超過70歲,歲數最大的已有94歲?!皡歉枰钥趥髅媸诘姆绞浇虒W,如今很多孩子連方言都聽不懂,更別提能演唱吳歌了?!边@些年,鄒纓遇到過一些嗓音條件好的苗子,但最后真正從事山歌工作的寥寥無幾。不過,令鄒纓欣慰的是,政府很重視吳歌的數字化工作,目前不僅完成基礎資料的采集梳理工作,還開展吳歌口述史調研,完成了對陸瑞英、楊文英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記錄,字數總量達20萬字。

數字技術為吳歌的傳承“破冰”,搭載區(qū)塊鏈技術的數字藏品,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1028份國家非遺數字藏品《吳地歌謠》和《太湖美》剛上線就被一搶而空,半數以上的用戶為青年群體,這令鄒纓感到非常驚喜,因為年輕人在分享數字藏品的過程中,能找到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東部柳琴戲,深受徐州方言的影響,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沂市委宣傳部宣傳科科長郭玉東介紹,為了推進柳琴戲的保護傳承,去年年底,新沂創(chuàng)新開展《詩韻柳琴》項目,從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精選出35首唐宋詩詞,以柳琴戲的方式演唱。在郭玉東看來,鄉(xiāng)音和地方戲曲是“回家的路”,技術的意義,不僅在于留住鄉(xiāng)音,更在于喚醒我們對根脈的感知。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周嫻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04/t20250403_s67edcfe7e4b01708361b5c36.shtml
江蘇蘇訊網客服:025-86163400
【責任編輯:陸超】

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本網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系郵箱:724922822@qq.com。

圖片新聞
熱點資訊
熱點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