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丨“一個人的劇場”點亮人間喜劇,南通虹橋社區(qū)“以老助老”暖意濃
近日,南通市虹橋社區(qū)“一個人的劇場”又一次開演了。
把老房子狹小的客廳理出一塊空地,搬一張板凳請老人家坐著,七八個退休阿姨組成的表演團隊,穿上演出服、帶上音響,簡單報幕之后,6個節(jié)目輪番上演。
“劇場”簡陋,但節(jié)目可不簡陋。始于今年4月的這項暖心活動,至今已連演8場,負責人吳憲元告訴記者,每場都收獲了掌聲與感動?!把莺谩粋€人的劇場’,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讓唯一的觀眾百分百滿意,就是一場成功的‘喜劇’!”
為誰而演
聒噪的蟬鳴,熙攘的人群,老舊的小區(qū)。
7月13日,對于虹橋新村的獨居老人蔣云霞來說,窗前的這些尋常景色,也生動了起來。兩天前,社區(qū)網(wǎng)格員給她打來電話,“一個人的劇場”這一期要來她家表演。
“自從老伴去世后,家里很久不曾這樣熱鬧?!笔Y云霞今年84歲,老伴去世多年,子女遠在新疆。她很期待這次演出,早早穿上自己覺得最漂亮、珍藏了十幾年的紅色短袖襯衫?!澳贻p的時候,我和老伴也經(jīng)常在小區(qū)公園里跳舞,自從他走了,我年紀也大了,再也沒去過了。”
吳憲元告訴記者,“一個人的劇場”源于年初的一次偶遇。當時,她正和姐妹們在小區(qū)公園跳舞鍛煉,撞見了許久未見的老熟人。讓她意外的是,再見時老人已坐上輪椅,平日里只能等家人得空時偶爾推下樓看看。
“把表演送上樓去,送到有需要的老人家中?!边@個念頭在吳憲元的心中萌生。作為一名在虹橋社區(qū)生活近40年的居民,她看著自己和身邊的人一天天老去:“虹橋街道老齡化程度高達65%,我們社區(qū)更高,我們這里的大部分老人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退休工人,身體衰老了,他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卻不曾減弱?!?/p>
“志愿者上門來表演節(jié)目,真好!”夏漢明是“劇場”的另一個觀眾,從小殘疾,依賴輪椅的他出行極為不便。平時只能在家看看電視,或者由老伴推著在小區(qū)里逛逛,如今老伴兒也80多歲了,兩個人下樓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在家看電視固然能解乏,但家里還是空落落的,除了我們倆,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p>
在虹橋社區(qū)網(wǎng)格員李雯莉的桌上,有一本厚厚的名冊,上面記載著社區(qū)特殊老人的情況和電話,年過80歲的獨居老人、孤寡老人、失能老人……她告訴記者,這些都是社區(qū)平時的重點關注和服務對象。今年4月,“一個人的劇場”開張之后,社區(qū)和吳憲元一起,通過電話摸排,根據(jù)老人的意愿,確定了8戶服務對象,多輪上門表演,為老人們帶去歡樂。
請誰來演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唯有真情永遠藏心間……”7月13日,悠揚的音樂和歡快的笑聲從虹橋新村201棟三樓蔣云霞老人家的窗口傳出。踩著音樂的節(jié)拍,今年62歲的舞蹈演員蔣建華身著飄逸的演出服翩翩起舞。
蔣建華退休前是紡織廠的工人,從小酷愛舞蹈。年輕時因為生活的壓力,一直沒能在這個愛好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退休后,在朋友的推薦下,她加入了虹橋街道的木蘭藝術團,而“一個人的劇場”的所有演員都來自這個藝術團。
木蘭藝術團成立已有33年,團員來來往往差不多有三四十號人,目前時?;钴S的團員有21人?!按蠹叶际峭诵莺蠹尤氲?,平均年齡超60歲,蔣建華已經(jīng)是藝術團的‘小妹妹’了?!眳菓椩嘎?。
梳著一條油亮的大辮子,穿著好看的長裙子,演員董水平獨舞《拔根蘆柴花》深深地感染了蔣云霞老人。一舞終了,她的手被老人緊緊拉著,“看著你們就好像看到了年輕時候的我自己?!?/p>
“是啊,十幾年后我們也就成了你們!”董水平拉著老人的手寬慰道。
“一個人的劇場”說到底,其實是一群“小老人”為“老老人”服務。退休在家的演員們,平時忙忙家務之余,最大的愛好就是參與藝術團的排練和演出?!斑^去跟著藝術團到處跳跳舞,現(xiàn)在還能參與到社區(qū)的志愿服務,一下子有意義多了?!倍奖硎?。
追求退休后的生活意義,幾乎是木蘭藝術團演員們的一個共識。
董水平在這里找到了生活的意義?!斑@些獨居老人的孤獨,我是最能理解的?!彼嬖V記者,30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她獨自帶著兒子,好不容易盼著兒子成家了,一場交通事故又奪去了兒子的生命。她回憶說,很長一段時間,她都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也是無意中看到了藝術團在跳舞,就加入其中,“人有了目標,就有了精氣神,天天穿得漂漂亮亮的,自己心情也好。”
“很多人跟我說,你年紀都這么大了,還涂脂抹粉去跳舞,不累嗎?”鄭秋萍今年71歲,她堅定地說,“我把家務事都處理好了,我來跳舞有什么不行呢?”前不久丁麗君的老伴得了腦溢血,家人都勸她別跳了,她也因此而猶豫,但是聽說藝術團又搞起了“一個人的劇場”項目,她覺得她還能繼續(xù)跳?!凹依镄枰?,我把家事處理好;社會需要我,我也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p>
如何演好
一場演出,6個節(jié)目,約莫半個小時,節(jié)目涵蓋舞扇、舞蹈、朗誦等多種形式。整場演出,形式豐富、張弛有度,剛好能讓老人開懷。
“這樣的節(jié)目設置是在一次一次的實踐中慢慢打磨出來的?!眳菓椩寡裕婚_始聽說要開展這項志愿服務,大家都紛紛報名,哪知道第一次去老人家中就傻眼了。
虹橋社區(qū)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小區(qū),戶型小,客廳只有五六平方米,哪里站得下20多人呢?于是第一次演出,最后變成了一場促膝長談。
“嘮嘮家常雖好,但我們提前跟老人溝通的是文藝表演,離開的時候總看到老人失望的眼神?!薄耙粋€人的劇場”副團長胡聰珍回憶,從那以后,每次開演前,團隊都會與社區(qū)工作人員一道走訪,了解老人家的實際情況;原本常排的群舞類表演,也重新編排成獨舞和雙人舞。
因表演場地有限等,“劇場”規(guī)定每次表演定額6人。但每次報名的人還是很多,沒有安排上節(jié)目的姐妹,便主動承擔起場務的工作,這樣一來,20多人輪流上門,問題迎刃而解。胡聰珍告訴記者,“從穿著自己的衣服,到穿上演出服表演,從表演結束就離開,再到與老人合影、聊天,幾乎是場場都有新變化,眼見著‘一個人的劇場’也越來越好?!?/p>
“其實,我的耳朵已經(jīng)不大聽見了,但是她們能來我真的很感動!”89歲的獨居老人劉淑英說。在她眼里,這些穿著花花綠綠漂亮衣裳的退休老人,就像她的孩子一樣,盡管聽不見音樂,但她們臉上的笑容和活力深深地打動了她,表演結束,她從廚房抱出女兒買來的一個大西瓜,一定要請演員們嘗一嘗。
胡聰珍告訴記者,每次入戶表演,都是一次走進老人生活和內心的機會?!氨硌葜?,老人都會拿出糖果零食招待,有時會跟我們講講他們的人生感悟。這把年紀了,還能被當作孩子看,又何嘗不是一件樂事?”
以老助老
“莫嘆暮色漸濃,莫懼孤影成行,時光仍有未盡的使命,一聚便成星河,匯成璀璨的集體……”
這是“一個人的劇場”新增的朗誦詩歌,由吳憲元創(chuàng)作,寫的就是默默奉獻的木蘭藝術團成員。“啟動這個志愿項目,或許有一時興起的沖動,但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一次一次表演中收獲的感動與滿足?!?/p>
“我們現(xiàn)在為大哥大姐表演,不也是在為未來的自己表演嗎?”今年73周歲的丁麗君是劇團里年紀最大的活躍分子,退休后還能有機會為社會做一點貢獻,讓她堅信這項志愿服務會成為一種傳承,在大愛中傳播得更深更遠,未來也一定會有人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帶來光明。
虹橋街道黨建辦宣傳干事季萍告訴記者,為了讓這項志愿服務能開展下去,街道統(tǒng)籌,社區(qū)落實,木蘭藝術團聯(lián)動,逐層開展服務宣傳,讓更多有需要的老人知道這項服務,也讓更多的心有余力的“小老人”加入這項服務。
“低齡老人”發(fā)揮余熱,“高齡老人”得到照顧,如今,“以老助老”的養(yǎng)老模式在虹橋街道已蔚然成風:“一元理發(fā)店”專為高齡老年人理發(fā),“博愛家園”上門為高齡老人做衛(wèi)生……據(jù)統(tǒng)計,僅街道內為老年人服務的志愿組織就有22家,其中12家是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
“社區(qū)養(yǎng)老常面臨需求量大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恰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矛盾?!奔酒颊f,許多剛走下工作崗位的低齡老人有發(fā)揮余熱的精力和愿望,把他們組織起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照顧附近的高齡老人——這份“以老助老”的雙向奔赴,既為社會化養(yǎng)老添了力,也讓雙方的晚年生活更有滋味,這無疑是一個既溫暖又可行的不錯選擇。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嚴 磊
江蘇蘇訊網(wǎng)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本網(wǎng)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lián)系郵箱:724922822@qq.com。